2013年12月13日

獻給我的父母:TEDxThirty#15 Andrew Solomon:愛,沒有條件


這一個月裡,我和Chiaen學妹開始了一場為期三十天的TEDXThirty計畫,兩人輪流一天一篇TED影片,從講者的分享中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,然後整理成一篇文章。起初只是想push自己增進英文聽力,沒想到在一場又一場TED帶出的精彩主題中,我竟開始思考、組織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,更沒想到這一系列的文章,得到了一些些不錯的迴響。於是我決定把幾篇對我自己有紀念性的文章,放上這個部落格,當作交換生活的反思日記。


----

看完這篇演講的隔天,我寄了一封email給爸媽,面對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魔。這是一篇分享父母如何出於對孩子的愛,奮力跨越正常與不正常的認知鴻溝,儘管我沒有當過父母,但我正在當孩子,當我看見那些父母願意做出如此大的轉變,只為了走向孩子時,我突然意識到,為什麼我不試著給我的父母一把走向我的梯子?




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、是聾人、是侏儒、是唐氏症,你會如何當一個父母?身為同性戀的講者花了數年的時間,訪談這些家庭,並且發現他們往往經歷一段從「治療疾病」走向「 建立認同與文化」的接納過程。這裡必須先解釋「疾病」與「認同」的差別,他以自己訪談聾人社群的經驗來說明,一開始他認定聾人不過就是一種疾病,一種旁人也愛莫能助的疾病,但是當他參與他們的活動,去了聾人bar、聾人pub、聾人電影院、聾人選美秀之後,他發現到不該將聾人認知為一種「疾病」,而應該是一種「文化」,一群共享有這種有身分認同的人,所發展出的文化。當我們將從疾病轉為文化來理解時,就不會再把這些人當成「 不正常」,而只是一種再尋常不過的小眾文化社群而已。
他談到這些擁有特殊孩子的父母,往往在最一開始,窮盡所有力氣去治療他們的孩子,企圖把同性戀掰正、找遍任何醫療方法、試圖把他們變成「正常人」,然而,這種把孩子與生俱來的特性當成疾病來治療的觀點,對孩子而言,很可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不被真正接受。他提到一個身障者的心聲:「當我父母說『我真希望能將你生得建康完整』時,我所聽的是『我希望能換得一個沒有這種疾病的孩子』。」
幸好,對孩子的愛,終究可能將這些父母帶向另一條路:放下疾病的概念,努力地走向孩子天生所屬的身份與認同。就像演講當中,問這些父母他們願不願意自己有的是一個普通的孩子?他們的回答是「如果可以,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用面對這些,人生走得輕鬆一點,但是對我自己,我覺得我因此活得更加有意義,並且意識到這個社會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群人的存在,將會是一種極大的損失。」
是這種愛,讓人跨越並且接受,於是孩子的身分認同,終將成為父母的身分認同。
這場演講讓我淚流滿面,因為我意識到,這段從疾病走向認同的過程,並不只發生於特殊家庭,而是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:當你的父母屬於那樣一群人,而你則是屬於這樣一群人時,愛有沒有可能讓我們互相接納,而不是企圖把這一群人轉變成那一群人?
就如同講者所說,接納,並不是當愛存在時就存在,而是需要時間來達成。很難相信我走向接納的路程,原地踏了二十五年,卻在這一轉念間啟動了。
我想一個人一旦生為雙胞胎,他的人生故事就勢必從雙胞胎情結談起,而我正好有一個令人引以為傲的雙胞胎妹妹,她對任何事物都積極且熱情,一路攻讀理工科系,參與了許多社團和活動,實習經驗從科技公司、外商公司到跨國公司,從來沒有讓父母為她的未來操過心。相較於她,我顯得生活笨拙、學習力低落、喜好放空,還有一點讓爸媽氣惱不已的特性:執著於他們眼中不切實際的事物、美好空洞的價值。
甚麼不切實際的事物、美好空洞的價值?抽象的來說就是追求社會實踐的知識與理念,具體的來說就是從人社系讀到人類所,然後不願意考公職。
我想對他們而言,這女兒有個頗嚴重的問題,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規劃,心態愚蠢。他們不明白的是,我投入在思考社會的熱情與快樂,是我感受自己活著的價值;他們不明白的是,如果我不這麼活著,我終將不快樂。
這個隔閡不是太嚴重,卻也夠挫折、夠否定人了,尤其在這不斷告訴你沒有競爭力就等著被淘汰的意識型態裡,走在社會科學這冷門學科的路上,時時都必須抵抗”我會被淘汰”的焦慮與恐慌,隨時都會有人跳出來警告你,好比說16歲的時候說想讀哲學系,家裡就來了一個遠房親戚的未婚夫,特別告知我如果讀了哲學系,他的公司不會要我;19歲讀人社系的時候,跟著山服社到了部落,山上的觀光客問我讀這個幹嘛;24歲寫人類學論文的時候,爸爸對我說:你讀這個不考公職?還在作夢啊?
他們愛我,希望我能一輩子過好日子,但他們不知道,就像身障者聽到父母說「希望我把你生得健康」時,只感受的到「我想要一個正常的小孩」;我聽到「考公職才有好日子」這句話,就像是「你這麼差,不考公職怎麼活得下去」一樣否定人。
或許是從以前就一直學不會如何在父母面前適當的表達自己,我總覺得自己必須躲起來耕耘,直到有一點成績後,才能讓他們認同我,在那之前,我不能讓他們知道我在想甚麼、在做甚麼,就像國高中的時候,他們認為姊姊總是宅在房間,不像妹妹喜歡出去跟朋友活動,直到我投稿的文章拿了校內文學獎,他們才知道:哦~原來姊姊會寫文章。
我想躲起來,一直躲到我有成就了,再跟他們說:你們看,我也可以像妹妹一樣讓你們放心吧。
看到這篇演講的時候,在比利時交換的妹妹順利在那裏找到實習了,在土耳其的我,即將於一個月後回國當待業米蟲,焦慮感再度湧上心頭,忍不住自憐自艾起來,妹妹在FB上鼓勵我:妳不是寫了有趣的部落格嗎?不是在嘗試很有意義的TED計劃嗎?這不就是妳的價值嗎?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:何不讓爸媽成為我的讀者?
「何不讓爸媽成為我的讀者?」這個念頭一閃而出的時候,我已經淚流滿面了,過去我不想讓他們看見我,因為我怕他們會看見自己跌跌撞撞的那一面,怕他們會試圖說服我做出另一種選擇,而那會讓我更受傷。但我沒有意識到的是,當我不讓他們走近我時,只是讓他們更加不理解我、更加不放心我罷了。
就像這篇演講說的,父母對孩子的愛將會讓他們跨越,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父母將會走向我,只要我給他們一把梯子。
在email寫下”爸媽,請你們當我的讀者”的那一刻,我也明白了未來如果我真能成就些甚麼,將並不是依靠任何商業週刊所說的執照、證書或外語能力,而是這一刻願意相信自己、跨越心結的勇氣。




3 則留言:

  1. 看完這篇後,心裏很難過,原來我們對你的期望給你很大的壓力,連妹妹的表現也給你壓力,我必須讓你明白,不管你們有多大的成就或是不怎麼的出色,我愛你們的心是一樣的,肯定自己最重要,每個人的特質,興趣,機運各不相同,會走不一樣的路線,在自己的道路上發揮吧!媽媽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感動的人(爸比媽咪同事)2013年12月18日 晚上7:22

    好勇敢的girl,阿姨很佩服妳
    父母對妳的愛是無盡的
    不管妳做什麼決定,只要寶貝幸福快樂,~父母也就放心了
    這是為人父母的心聲喔~~~~

    回覆刪除